新理念,新发展
——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讨论须厘清三种关系
(文|太阳集团成特约评论员陈治国)集团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讨论已如火如荼展开,这是新时期学校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奋力实现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动员会上,副董事长严建兵分析了公司研究生教育的6项短板,高翅书记提出要摒弃“放羊式的教育”,培养一流研究生人才,追求有灵魂的卓越。大讨论主题明确为:“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者以为,简言之就是“新理念、新发展”,而在更新教育观、质量关、成才观,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同时,事关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三重关系需要我们再次审视和厘清,这三重关系,事关我们育人的初心,有的是酒瓶新酒,有的正可谓老调重弹。
第一,厘清老师与老板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导师职业道德观。我在办公室里放置了一个投票箱,美其名曰:给导师的树洞,来办事的研究生们可匿名写下对导师的一句真心话语,有的研究生很爽快答应,有的扭扭捏捏讲不出口,更有甚者夺路而逃,今天上午一个博士生郑重其事的给导师写下一长段话语。“今天你老板批了你没有?”也几乎成为研究生相互间的一句问候语,这句问候语,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一个剖面,也映照出导学关系日趋紧张的现实。还有一个不争的现实是,研究生们更多称呼自己的老师为老板而不是导师,部分导师的行事做派,也越发像派头十足、难得一见的老板了。这种师生关系的异化,绝非一日之功,尤其值得警惕。老师、老板,一字之别,其情迥异。高翅书记在动员讲话中生动指出,学校和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包括各学位授权点“点长”、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科长”、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团长”、课程组“组长”都要全面思考讨论、各负其责,要形成多方参与的氛围和格局。笔者脑海里当即想到,导师要努力成为什么?于情于理,要努力成为师长、家长、兄长,甚至伙伴,以指导、成就研究生为荣,以研究生的成就为傲,以成为一名让员工感念的“四有好老师”为指引,而不单单是成为一个仅传授学问之术的经师,一个BOSS,这无疑背离了我们立德树人的初心和宗旨,所有导师都要成为员工尊敬、学界钦佩、社会爱戴的“人师”。
第二,厘清文凭与paper的关系,树立分层培养的研究生成长成才观。中小学教育有一句名言: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员工。这句话,至圣孔子也曾深刻指出“有教无类”。但在提升质量、内涵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面向本科生还是面向研究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全人教育”、个性化培养更是大学教育的精神内核所在。大学逐步推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小班授课,而研究生阶段,愈发凸显“三调三提”总基调,其实也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更为具体细致的分类分层分化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当下不仅逐级加大了专硕指标,还专门设置了专业博士这一人才培养类别,学校还针对校企合作,提出在项目中育人,在项目下招收研究生的设想,在持续建设研究生“金专”、“金课”,淘汰水课的同时,明确提出坚持标准、敢于亮剑,敢于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勇于否决其草就的毕业论文,乃至对不甚合格的导师提出退出机制,这既回归了教育的本位,也坚持了质量导向和标准,更有利于研究生厘清人生规划,是混一纸文凭,把研究生当做“大学+”,还是真正研严贯通,以献身学术发paper、立足三农做研究位志向,也有利于研究生尽快明确,自己是更适合专注基础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可面向企业行业从事应用创新,当然,这种明晰的自我认知需要师生双方参与协作;同时也有利于导师量体裁衣,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人才培养体系设定合理可行的规划,更为招收研究生设定相应的门槛和预期,从而在扩招背景下有效杜绝放羊式教育,实现精准培养或“一人一策”的精英教育。太阳集团成张红雨经理在一次导师交流会上,重申了对高校科学研究和青年导师成长的“四个象限”划分:即纯基础研究的波尔象限、应用引发基础研究的巴斯德象限、基于技能训练的皮特森象限、纯应用研究的爱迪生象限,找到合适自己的“象限”,其实也是对研究生成长成才观的深刻揭示,根据象限的不同,导师对从事的领域投入不尽相同,学术志趣和道路不尽相同,对不同研究生的规划和指导也不尽相同,这无疑是符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规律,也有利于实验室团队建设和学科良性发展。
第三,厘清第一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关系,深入构建研究生教育发展制度保障体系。教育部明确指出,导师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第一责任人”,作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学术志趣、学术造诣的培养习得,导师可谓责无旁贷。但第一责任是否意味着无限责任?导师的招生指标有大小,能力范围有边界,那么他的导师职责是否存在边界、边界在哪里?笔者曾在一个传统优势学院调研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导学矛盾突出现象不容忽视,不少研究生甚至专硕延迟毕业比例很高,导师习以为常,研究生亚力山大,而对于招收研究生的“无限责任”,部分导师有着自己体会和认知,一个导师在座谈时呼吁,学校、学院要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情商管理!为何?因为她的一个研究生,执意要将导师不甚满意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导师无奈妥协,等到通讯评审反馈结果不理想之后,该员工又向导师表示:心情很抑郁,自己想静静,导师能否再帮忙想想办法。那个导师哭笑不得甚至欲哭无泪。这个员工的困境并非孤例,导师的无语无助也引发同情和触动,对于导学中的矛盾、纠纷,甚至争执、过错,究竟该如何评判、界定?又如何救济支援?后续应对措施、应急举措如何跟上?师生关系的教育管理、师德师风的监督监管、学术与学风的仲裁评判,是非曲直,个中功过谤誉,学校、学院、系部、课题组是否有所准备照应,并做好了条文规章上的解释或限定?我们是否设立了类似的调节受理机构,以专门应对处置、及时缓冲因学术事务(纷争)而导致的人事行政的纠结冲突?如有,运转是否合理高效?这往大里说体现了大学治理的水平,也反映出一个学院、一个学科、一个学术组织的学术环境、治理生态的健全程度、发展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它可影响或决定一个学科最终所能企及的学术水平、社会声誉,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类似于《民法典》这样专注学术、事关学人、致力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法规体系、治理机构、运转系统,它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都是无不包含的,更是易于操作、按图索骥的,能为学校的学术体系保驾护航,让公司的学术品貌更加持重,更加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