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瑞芳、彭辉)当研究的课题进展不畅时,你可能躲在无人角落黯然喟叹,“究竟为什么要读这个研究生?”“如果选择去工作该有多好!”这无疑是个值得深思的好问题。读研本身是一个不长不短的故事,生活单调,收入微薄,远离喧嚣。三或五年的研究生涯,可能会获取入职时相对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那么,本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这样的投入是否值得?
如果针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如果没有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坚实理由,这个故事就可以暂告一段落。为什么?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获得是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沿途有美妙的风景,然而更多的是坑洼和沼泽。我们可能会碾过一些地雷,不得不停下来探索其他的路线;如果目标对你来说足够重要,这些障碍将不会阻止你完成旅程。但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你会灰心丧气,可能会因此浪费了大好时光。
获得学位可以是人生的阶段性目标,但不应成为攻读研究生的终极目标,而对研究的热情和渴望,才是激励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的内在动机。
首先,我们扪心自问,研究生阶段如何做研究?
本科阶段学习的评估形式主要依赖于成绩和GPA,课程设置也倾向于验证模式,而没有试图回答更重要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本科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论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来测试你的水平。大多数情况下,你可能会团队协作完成一个老师指定的课题;同样,你身边的其他人也在完成类似工作。研究生阶段,你必须选择并独立完成一个长期研究项目,这意味着你必须学会如何做研究,以及完成研究过程中所有需要做的相应事情。
每一个课题组在一个较大研究领域内,会有具体研究方向的分支。初入学半年内,导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分享、文献的阅读、课程的学习、网络资源的汲取,会帮助大家快速进入某一个具体的领域,这一过程从无到有,完成也相对容易。在这个阶段中,需重点培养阅读分析研究文献的能力和对研究过程理解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你越来越熟悉研究方法和团队工作时,你需要和导师讨论并确立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走下去。奋斗过程中,你要掌握更多主动权,展露更多主人翁精神,并随时和导师保持密切沟通,辩证性听取意见和建议。最终,你将拥有属于你的独立研究工作。这个过程中,你是一个主导者(pusher),也是一个必须推动它前进的人,需要拼尽全力去完成它。
其次,让我们竭尽全力,我们该如何处理科研中的困境?
当进入课题组准备雄心壮志开始研究生生涯时,无疑信心百倍。随着课题深入,特别是进入到瓶颈期,这种热情和激情会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安全感的缺失,焦虑甚至无聊之苦。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这其实都是正常的感觉。试着找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导师,同门师兄师姐,或朋友,表达你的困惑。接下来,要试图找出你遇到问题的原因,并找出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改善这状况。与导师和团队成员定期会面,参加研讨会,甚至周期性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运动或者享受音乐,都对保持良好做研究状态大有裨益。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如果不能达到完美的相互促进的状态,“相见两不厌”,其实也算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为保持研究的专注和积极性,做好时间规划和管理非常重要。每逢周末或月末,制订周期计划时候到了。如果计划每天工作8小时,对保持研究状态有一定帮助,但更好选择是设定每日、每周和每月工作目标,亦目标导向。试着成立一个“伴读或伴研”小组,定期和小伙伴分享回顾学习进度或研究进展,效果会更好。如果同伴恰好可以给你一些建议和反馈,那么孤独而寂寞的研究之路就相对容易。同时,对自我有清晰认识,对能完成的事情更要有清晰认知,试着集中精力给自己一些积极反馈,而非消极的负面反馈。确定1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制定出一个现实的能实现的每日计划表。
当事情比较棘手,分而治之策略永远都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也适用于研究生涯中的各种日常工作。与其写一篇完整的论文,不如把重点放在写一章、写一节或完成一个提纲上。与其实现一个大型系统,不如将完整的项目拆分,一次实现一个模块。记住,你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会离目标更近一步。
研究生阶段是飞跃的阶段,走出青涩,它赋予每个人智慧、理性和成熟。大家将会为这3年的知识积累而感到充实,更会为这3年的毅力锻炼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