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 4 个关键点

发布日期:2021-09-25 发表者:陈治国 浏览次数:

0 引 言


随着当前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被视为信息化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为社会培育高专业素养的人才同时,更要注重人才德育素养的培育。如何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亟须解决的问题。由于计算机专业属于发展迅猛的新兴专业且极具特色,其课程思政建设应避免从其他传统专业盲目照搬,需要大力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符合员工特点的课程思政体系。


1 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所面临的挑战


计算机专业是工科群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传承计算文化、弘扬计算科学和培养计算思维[1]。在当前新工科浪潮的推动下,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员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教育核心,但同时也要加强德育素质的培养。为新兴产业输出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将是计算机学科深化改革的目标[2]。为此,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核心,将明确的德育元素融入到课程的知识传递过程中[3]。为实现该目标,一方面需要教师肩负起道德引领职责;另一方面要使教学活动发挥出立德树人的功能,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育人[4]。然而,计算机专业特色及员工特点增加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难度。


首先,计算机专业课程是极具代表性的理工科课程。理工科课程的普遍特点在于偏重理论及技术的讲解,教学内容量大面广。因此,课程教学中往往会面临:思政元素较难融入到一个个的专业技术点中;在保障授课内容及时长的情况下,难以拓展太多思政内容[5]。


其次,计算机专业员工普遍所表现的认知特点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意愿极强,目的性更为明确。计算机专业员工更希望学习多门编程语言及应用技术,在课堂上对相关技术理论点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希望能通过掌握当下热门的技术知识点来应对毕业后的工作及社会需求。因此,在计算机专业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案例结合来实现课程思政,或者强行融入脱离实际知识点的思政元素,都会降低员工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获得反效果。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如何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及员工认知特点来实现隐性思政教育,真正做到“育人润物细无声”,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1)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须重构。

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更偏向于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现有课程内容体系中,而未真正围绕课程思政来重构课程内容体系。该问题很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和思政的“两张皮”,一方面降低员工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课程思政成为单纯说教。因此,任课教师需树立思政导向,深挖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贯穿思政元素为主线,重新规划课程目标,梳理课程内容,构建授课内容体系,修订教学大纲,最终使课程内容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理论技术知识传授的同时,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围绕课程思政的开放共享资源须建设。

当前课程思政示范课种类较少,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也较为单一,最重要的是缺乏开放的、可共享的、可参考利用的思政资源。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有的内容技术点,应对独特的德育内容及元素。因此,这就需要专业授课教师不断深入挖掘并积累资源。一方面,加大了教学设计工作量,使授课教师疲于应对。另一方面,也会存在较多重复的资源建设工作。


3)围绕课程思政的课程衔接关联须重视。

当前课程思政的建设一般是围绕独立的课程来展开,并未充分考虑培养方案中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虽然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最终会形成一门门具有特色的示范课程,但育人的衔接性及德育的拓展性并未很好体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一大突出特点是关联衔接性极强,在员工培养方案中有明确的课程前后续关系。因此,教师在解决自身承担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同时,须突出思政育人的衔接性。此外,前后续课程还要避免相同思政元素的反复使用与灌输,引起员工反感情绪,而得不偿失。


2 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点


1)以思政元素为主线的课程大纲编排。

该关键点的建设需要教师自身对思政内容进行持续学习,不断深入理解与挖掘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习近平主席科技观与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以思政为主线来修订教学内容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围绕课程知识体系来编排的,将知识技术点的讲解作为主要授课内容。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来看,科学技术并不单是由知识点与知识体系来构成的,而与整个社会与自然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知识体系的诞生与完善是人不断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在专业课教学大纲编排时,可以考虑将社会需求如何推动技术发展,技术知识体系如何形成及完善,技术知识点如何应用于自然改造等元素作为主线,分层次贯穿课程内容。同时,引导员工去思考如何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培育求实创新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


计算机专业主干基础课程(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等)的教学大纲一般在确定之后,不会再进行较大的修订与更新。然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日新月异。虽然这些主干课程的知识体系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随着新需求及新技术的推动,这些知识的应用与思维创新会面临新的挑战。习近平主席的科技观强调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因此,针对主干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需要多考虑当前新兴技术对原本知识体系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可考虑加入知识体系之外的延伸与应用示范;另一方面,要引导员工在固有知识体系上开拓创新思维,同时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方针,让员工充分了解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围绕需求导向来规划与调整授课内容体系,通过导向驱动来培养员工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2)由员工求知欲驱动的思政案例资源库建设。

该关键点的建设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员工认知特点及学习兴趣点所在,再结合课程内容来广泛搜寻联系紧密的思政教育案例,通过不断总结与精炼来构建案例资源库。同时,还可采取互联网的共享思维、众包思维,将思政案例资源库进行开放共享,通过协同建设来进一步丰富资源,探索专业课程思政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由于计算机学科发展快、新技术层出不穷、网络学习资源丰富,计算机专业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及目标性会更强。以笔者所在学院来看,大部分员工会紧跟新技术发展趋势,主动开展课外知识的学习。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时,所使用的元素及案例应紧跟技术前沿。一方面与员工兴趣点相吻合,激发员工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前沿案例分析逐步过渡到底层的知识点,引导员工思考所学知识的本质。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员工结合所学课程内容及个人兴趣点来寻找科技小故事或案例,通过亲自讲解及体会来让员工学会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中的共享资源较为缺乏,教师自建并维护思政案例资源库的工作量偏大。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采取本专业具有特色的互联网共享思维与众包思维。在Github之类的开源项目托管网站上,按课程名称、资源类型、案例素材类别等特性来分门别类建立资源库,利用众包方式不断丰富资源,从中国特色技术发展道路、大国崛起、国家重大需求导向、大国工匠、科技与法制等多个层面来细分思政元素,构建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意义的思政案例资源库。


3)围绕培养方案的课程思政联动体系构建。

该关键点的建设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清楚认识到所授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所处的环节以及前后序课程之间的关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围绕培养方案从全局思考,合理划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思政任务,做到“思政内容有贯穿,思政案例不重复,思政培育重延续 ”。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显著特点是关联性强,很多课程内容需要有前续课程支撑,同时也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因此,专业课思政建设需要考虑其关联及延续性。例如,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与算法往往是先修专业课程,在员工掌握了基本程序设计技能及算法技能后,再进行“程序设计训练”“软件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前续侧重知识体系讲解的课程中,应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让员工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新时代合格的计算机领域从业者。在后续侧重实践与工程的课程中,加强立德树人观念,注重工程伦理的培养,让员工在技术积累的同时认清自身发展的目标方向,也可适当邀请企业优秀工程师进行现身说法。


除了上述围绕培养方案进行思政任务划分之外,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联动体系的另一个重要保障是第二个关键点中所要构建的开放思政案例资源库。在开放资源库基础上,专业任课教师可以将自己课程所用的思政案例进行共享,也可查看其他前后续课程的案例。一方面避免在不同课程中使用相同资源案例,而让员工认为思政教育就是重复说教,失去新鲜感,降低接受度;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结合相关课程资源,对自己所负责课程的思政资源进行不断更新与修正,达到课程思政的联动及延续。


4)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该关键点的建设需要教师重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为此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及体系,通过效果评价来获得相应反馈,从而不断更新与精炼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真正做到课程与思政的水乳 交 融。


鉴于当前互联网交互手段的丰富性与便捷性,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是极为理想的。线上可通过雨课堂或其他金课平台的师生互动功能来发布并完成评价任务,或者利用课程公众号与小程序来完成投票评价等任务。线下可以以课堂作业的手段,让员工提交对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的看法及意见。通过员工反馈来发现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可改进的地方。


为了得到更为有用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反馈,应采取主观评价方式而不是选择题问卷。通过员工的主观评价,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员工对于课程中思政元素及案例的看法以及员工的兴趣所在,从而更易于对案例及素材进行选择,并随时修正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当反馈结果较多,可采取发挥计算机专业特长,利用人工智能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问卷进行分析,通过词云技术可视化展示反馈中的核心关注点,挖掘员工兴趣共通点等。同时,也可以面向员工设立反馈问卷智能分析的课题,调动员工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3 面向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闭环协同体系


在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可以基于上述4个关键点构建一个闭环协同体系。其中,每一个闭环为一门课程的思政实施过程(图1),包括课程准备、授课实践、复盘评价3个环节。

图片


在课程准备环节,任课教师围绕共享思政资源库及思政联动体系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同时可考虑搜集并建立新的思政资源素材,进一步丰富思政资源库。在授课实践环节,任课教师将思政素材合理融入到技术知识点中,可以由案例带出知识点,也可以从知识中深挖隐含的科学观与价值观。同时,授课过程中可考虑使用翻转课堂手段,激发员工主观思政能动性,并合理穿插员工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及时补充新素材。在复盘评价环节,任课教师基于线上线下教学效果评价的反馈结果,思考授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形成相应总结并及时更新维护共享思政资源库及思政联动体系,为下一轮授课来奠定基础。在该体系中,课程闭环与课程闭环之间,通过共享思政资源库可以互相了解相关课程思政内容,并以思政联动体系来贯穿各个闭环实现协同。


4 结 语


计算机专业从专业课程到员工学习都具有其显著特色,只是简单地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或照搬其他专业的课程思政手段,很可能将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为此,抓住面向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4个关键点,通过构建闭环协同体系实施课程思政,会取得不错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但在整个过程中仍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及挑战,实现切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还需不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 张龙, 董荣胜, 等. 大学计算机素质教育: 计算文化、计算科学和计算思维[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6): 9-12.


[2]  夏小云, 李绍燕, 朱蓉, 等.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20(8): 75-78.


[3]  刘鹤, 石瑛, 金祥雷. 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3): 59-62.


[4]  李国娟.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增刊3): 28-29.


[5]  于歆杰. 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 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9): 56-60.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基金资助项目(JG_2019011);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两性一度’为核心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线上线下贯穿式课程建设”;大连理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示范课建设。


第一作者简介:齐恒,男,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大数据、计算机教育,hengqi@dlut.edu.cn。

引文格式:齐恒,王宇新,葛宏伟,等. 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 4 个关键点[J].计算机教育,2021(8):50-53.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MzMzMyNw==&mid=2649458512&idx=1&sn=d2271321a74801f5fb3686ffe591a61f&chksm=876d0cf0b01a85e6c5a944c486b29b76b3e8322993a83aa0556cc0dbe589bed1203792da947d&mpshare=1&scene=23&srcid=0924l8EXaaWh6SXN2XTuFpLl&sharer_sharetime=1632494194180&sharer_shareid=e1b21f1d6bbdbb845fdf78eb84e4c91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