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刘献君:提升老员工的精神境界

发布日期:2019-03-12 发表者:陈治国 浏览次数: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老员工不仅要学习知识、专业、技能,更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境界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是人的修为和觉悟所达到的造诣和水平,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学教育中,却很少提及境界,导致很多老员工不了解何为境界,更谈不上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境界。2018年上半年,笔者和部分同事,与文华学院2018届150名毕业生交谈,内容之一是境界。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同学对境界认识不足,甚至完全不了解境界。他们说:“境界高深莫测,太抽象,太虚,很难理解”;“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境界是很高的理想层次,不是我们所能够得着的”;“考上了大学,就有了境界”;等等。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在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笔者以“境界”为题发表了讲话,初步阐述了什么是境界,老员工为什么要提升境界,以及怎样提升境界。此后,又在全校开展了“感悟境界,提升境界”的教育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此,结合文华学院境界教育活动及笔者的理解,谈谈对提升老员工精神境界的认识。


一、理解境界的内涵

“境界”一词,古已有之。《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句,汉郑玄笺云:“正其境界,修其分理”,此谓地域的范围。《说文》训“竟”(亦作“境”)本义曰:“竟,乐典尽为竟”,为终极之意。在佛经翻译中,“境界”一词频繁出现,如《无量寿经》中:“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唐代开始,用“境”“境界”作诗,并从各自的理解阐述境界,如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提出著名的四境界说,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延安文艺的发展经历了三层境界,即“民族化、大众化、中国化”的发展境界,“纷杂归一”的发展境界,“人民大众文艺”的新境界。

  现在,我们谈到“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是一个人在人生经历中的人生感悟。简言之,境界是人的修为和觉悟所达到的造诣和水平。“境界”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似一只“隐形之手”,区分了人与人之间眼界、认识、格局的不同。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一种写作境界;“荷出污泥而不染,海纳百川成汪洋”是一种人格境界;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是一种认识境界;“止于至善”则是大学的最高境界。境界与学历、地位、年龄无直接关系,但境界却决定着人的观念、态度和行动。境界的特点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境界是具体的。人的境界在人的行动之中。从一个人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精神境界的高低。在文华学院境界教育活动中,有的员工根据员工们的学习状态,对老员工的学习境界进行了描述,归纳为厌学、迫学、苦学、乐学四种状态。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睡觉睡到自然醒、想缺谁的课就缺谁的课”;迫学,被迫学习,为考试而学习;苦学,为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为考上研究生,围绕功利性目标,学习又苦又累;乐学,将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为今后奉献社会做好准备,对探究真理充满兴趣,对世界万物都想刨根问底,乐此不疲。四种学习状态,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境界。一位员工从员工们的整体学习、生活状态出发,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①碌碌无为,将大学宿舍当作网吧,翘课、逃课,这是第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员工,不愿与人沟通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木讷、话语少,但在虚拟世界中却可以和人谈天说地。②不争不抢,随遇而安,随波逐流。这种境界的员工可以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但是属于“牙膏”类型,挤一下,出来一点,他们的存在感很低,容易被人忽视,久而久之,他们可能变成第一种员工。③争强好胜,做事莽撞,不考虑后果。如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故意和室友闹矛盾。这种境界的员工,自卑与自负共集一身,但往往只能看到自负,久而久之,他们会变成第二种或第一种员工。④自信乐观,遇事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当然,他们并非天生优秀,有可能是从前三种员工改变而来的。他们遇到事情时,不选择逃避,不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而是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接受挑战。当前三种员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问题时,突破自我,也可能变成第四种员工。这四种员工,也代表了四种境界。可见,境界是具体的。

  2. 境界是分层次的。人的自觉程度不同,对所做事的意义认识不同,其境界也不同。境界是分层次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根据对人生的觉解,以及所做的事对自己不同的意义,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指,一个人做事,顺着他的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所做的事对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功利境界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他所做的事,对于他自己有功利的意义。道德境界指,一个人认识到社会是一个整体,自己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从而愿意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之事具有道德意义。天地境界指,一个人认识到社会之上还有宇宙,愿意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达到“天人合一”,这是人生最高境界。同学们在境界教育活动中,开始认识到境界的层次性。

  3. 境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北京大学张世英先生指出,人有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在个人实际的人生中,彼此的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一般地说,人往往是四种境界同时具有,大概不会有人低级到完全和禽兽一样,只有‘欲求境界’,而没有丝毫更高的境界;也不可能有人只有最高的‘审美境界’,而无饮食男女之事的‘欲求境界’。事实是,各种境界的比例关系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表现:有的人以这种境界占主导地位,有的人以另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境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说某人达到了某种境界,不是指他就只存在这种境界,而是指这种境界在他的思想、精神中占主导地位。

  4. 境界是不断提升的。不同的生命阶段,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不同。随着年龄增长,接触社会面的扩展,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对自我、人生、社会认识的加深,人的境界会逐渐产生变化。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完善、理论思维发展、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员工在认识自我的同时,进一步关注、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明确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责任,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二、认识境界对老员工成长的意义

境界决定一个人学习、工作、研究的质量和品质。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梦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成就。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提升境界的关键时期,老员工更应重视境界提升。

  1. 境界渗透着人的成长自觉。人与物不同,不仅具有自然生命,还有社会生命。人一生的发展过程,是自觉成长的过程。具体而言,物体可以被象征化,但不具有象征意义;可用于促进多种目标的实现,本身却不能实现目标。人是主体,是积极的存在,所作所为既综合了自己对世界、自我和社会的理解,也综合了自己对过去的记忆及对当下的感知、希望。也就是说,人与动物不同,在做某一件事时,他要了解他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从而才能自觉地去做。人是有思想、精神的,其高度不同,境界就会不同。人的精神境界不同,观察事物的眼界、对待事物的方式、人生态度都会不同,人的发展及对社会的贡献也会不同。

  2. 境界是大学理性之所求。大学是理性之场所,大学之大在于境界之大。首先,和中小员工不同,老员工学习的是高深知识。人类知识可以划分为“普通知识”和“高深知识”,员工在中小学主要学习的是普通知识,这些普通知识是通向高深知识的基础。但进入大学,就进入了一个奇妙的高深知识领域,需要养成独立精神和批判思维,要通过科学实验、学习实践,去探索自身和世界,努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境界。其次,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员工进入大学,确立了自己的专业,因而也大体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大学思想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紧密联系。为探索如何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笔者曾组织研究生对华中科技大学在两者结合上做得比较好的教师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其结果显示,这种结合,“始于知识,止于境界”。为什么要“始于知识”?因为科学和道德的最大关联,在于讲实话,帮助人类弄清各种各样的真相。如科学告诉人们:地球是圆的,不是太阳东升西落,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只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道德,才是最可靠的道德。不过,两者的结合,虽始于知识,但是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只有到了觉悟、理想、境界的层面,两者才能真正融合起来。这种理想境界,是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它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又是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提出:“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是科学家的理想人格,也是科学给予人类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可见,境界是大学理性之所求。

  3. 境界决定老员工未来个性发展的空间。境界有多高,未来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境界提升的过程也是拓展个性发展空间的过程,需要我们穷极一生去追求、去修炼。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梁漱溟先生将“做学问”的境界由低到高,归纳为八种——从形成主见、发现不同、融汇贯通、知不足、以简御繁、应用自如、一览众山小,最后达到“通透”的境界。同学们通过境界教育,开始认识到,要在大学学习中提升境界。一位员工说:“境界决定未来个性发展的空间,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未来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未来的道路也有众多选择,而境界的高深程度决定着未来个性发展的空间。”


三、引导老员工提升精神境界

老员工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报答父母而学,为取得好成绩而学,为找到好工作而学,为考取研究生而学,这些都没有错,但其境界还有待提升。员工们还要为完善自我、服务社会、实现家国情怀而学,并使之占据主导地位。这才是当代老员工应有的精神境界。如何引导老员工提升精神境界?

  1. 读书。学习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生存靠能力,能力来自于学习。在大学期间,老员工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读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特别是经典名著。通过读书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洞察人生和社会,明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读书学习,认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认识自我的优势、特长、不足;认识客观世界和自我的关系,特别是价值关系。在这一过程之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需要,提升自己的素质。需要正是客观要求作用于主体时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是提升境界的基础。大学本科四年,是人生成长、境界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帮助员工深刻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使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2. 立志。孙中山先生说:“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事。”立志与提升境界紧密相联系,确立志向的过程,也是境界提升的过程。立志,首先,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理想指引人生发展方向,信念决定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境界的提升要以理想、信念的确立为前提。其次,立志的基础是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是一个人的使命、责任以及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目标是方向、是动力,并且具有层次性。就读书学习而言,有的人为应付考试而学,有的人为报答父母而学,有的人为得到奖学金而学,有的人为考上研究生而学,有的人为找个好工作而学,有的人为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学,有的人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学,等等。目标的层次不同,则境界有别。再次,人的志向和价值观紧密联系,目标确立的过程,正是价值选择的过程。同样,境界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某事、某物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价值观就是人们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事物的价值的根本看法,是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善与恶,符合意愿与违背意愿的总体观念,是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原则。可见,人的志向、境界与价值观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志向、境界。在老员工教育中,立志教育是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统一,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相对直观,易于展开,通过立志教育,帮助员工确立志向,从而提升境界,十分重要。

  3. 实践。境界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把志向转化为行动,在实践锻炼过程中形成的。首先,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转换的中介。客观世界通过实践转换为主观世界;通过实践,又将人的思想存在转换为现实存在。境界的提升,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转换过程。其次,境界离不开对人、社会及其关系的认识。成人,就是一个人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世界的根本性联系。人的所有能力,唯交往能力是使人类从有限变为无限的桥梁。交往十分重要,大学就是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师生广泛交往,在交往中认识自己、他人、世界,增长知识、能力,感受他人所思、所想及其境界,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锻炼品质、提升境界。

  4. 感悟。提升境界,还来自于对人生的觉解。这种觉解,就是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感悟是人们对待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感受与领悟,因有所感触而醒悟。悟是一个过程,觉是一个瞬间。要通过自己的沉思,领悟人生,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明确自己的人生态度,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学们在文华学院境界教育的过程中开始感悟。他们说:“境界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境界,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读书修身,谦卑沉静。失意时不妄自菲薄,得意时不轻慢他人,常怀悲悯之心,力所能及时莫忘帮助他人。不轻易停下自己的脚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那些热爱的事,总要不遗余力才行。只有一次的人生,总要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度过才行。”“感悟是一种回味,是一种反省,是一种自我境界的提升。睡觉前反省一下自己今天一天的行为,有过则改之,无则加勉。”“悟字看似简单,往往代表着意会,而非言传。如果想完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需要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遭受过的苦难进行深刻的反思,还要对自己的目标进行不懈的追求。就像研墨一样,在细细研磨之中才能悟其香。”感悟从哪里开始?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开始。爱因斯坦说:“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境界、确立信仰。“迷则为凡,悟则为圣”。大学教育就是要帮助、指导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感悟,提升感悟的深度和水平。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老员工不仅要学习专业,更要懂得尊重,承担责任,提升境界。境界高了,才能视野开阔,眼界宽广,格局增大,精神丰富,为精彩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正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作    者

刘献君,文华学院经理,湖北武汉 430074;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湖北武汉 430074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3期第18-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