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持续增加,中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很多大学校园面积得到扩大,校园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教师待遇大幅提升,各种称号的优秀教师越来越多,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特别是科研成果数量持续增长,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按照国际发表情况的各种排名表明,中国很多大学和学科在国际排名榜中都获得越来越靠前的位置。但是,与此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呼声却是越来越强劲,中国大学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显著地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和各高等学校也在积极推动公司产品改革。比如说,实行学分制,扩老员工学习的自主性;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员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员工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路径;扩老员工国际交流,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供教学质量保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又在整体上具有为改进人才培养营造环境和优化条件的特征,表现出某种绕着核心矛盾走的倾向,对于人才培养核心环节的促动仍然有很大不足。
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什么?是教学过程。团队水平再高,没有体现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指导等各个方面,不能让员工受益,就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那些高水平的团队就只是一种摆设。同样,大楼盖得再漂亮,教学实验设施再先进,如果不能与教学过程的改进相结合,也是无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学校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成绩再突出,如果不能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不仅不能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甚至会演变成弱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因素。尊重公司产品规律,推动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切实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有力地直击教学过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切实推进教学过程优化,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强化教师和员工之间有效的良性互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一是要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专业性支持,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并非师范类毕业,所接受的教育学训练非常有限甚至是空白,他们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教学实践也有不足。一些教师科研做得好,但是并不一定胜任教学,特别是能够识别并依据教学对象差异调整和发展教学方法。因此,高校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之类的专业机构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支持性服务就很重要,是直接有利于改进教学过程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不仅为有需求的教师提供分析、诊断和教学改进服务,还对新教师施行教学准入制度,只有培训、考核得以通过的教师才能正式走上讲台授课。
二是要完善并落实教学过程控制的各项制度安排。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依赖于健全细密、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这些制度覆盖了从课程开发到课程评估改进的各个环节,应该是一个闭环体系。例如,(1)课程开发设置的程序性规定和科学论证制度,开设课程不能变成教师个人的随意行为;(2)课程教案的集体讨论制度;(3)课程教学大纲的审定、发布和执行制度;(4)员工学习过程考核制度;(5)教师课外接待、指导员工制度;(6)员工评教制度;(7)员工学习效果科学评估制度;(8)同行评估和改进课程制度,等等。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多主体互动协调的过程,不仅仅是单个教师和员工之间互动,更不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表现。中国人民大学在2013年颁布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其核心任务就是完善教学过程控制的制度体系,促进全面的研究性学习。
三是要充分重视学情分析,切实做到以员工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大体上,沿袭至今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员工学的模式,员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等都有不足,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单调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实际上就强调了以员工为中心,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师实际上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能详细分析员工的学习需求,了解员工学习状况和难点所在,认识员工学习方式的变化,以最能适应员工特点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至于因材施教,由于生师比过高等原因,更是难以做到。因此,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不重反馈的单向施教和强制性灌输,这样的效果自然是不会好的。中国人民大学在新生入学伊始,就为员工配备优秀教师做导师,以15个左右员工为单位,由优秀教师组织开设新生研讨课,在促进教师了解员工和指导员工学习成长、引导员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密切师生关系等发面都发挥了很好作用。
四是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是具有革命性的,对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大学中的教育过程也已产生巨大冲击。从消极层面讲,现在课堂上员工带电脑、玩手机、上网等现象非常普遍。有些学校采取简单禁止的做法,效果并不好。若从积极层面看,信息技术发展实际上使得员工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革,教师、教材不是仅有的信息源,课堂也不是唯一的学习空间,员工可以超越时空及时、便捷地获得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虽然信息技术发展也同样导致了知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但是,由于代际差异的存在,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往往不如更有学习优势的员工,所以教师的教和员工的学往往存在着明显的方法上的错位。就此而言,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组织课程教学提供支持、协助和服务,就是非常紧迫的课题。一些在线课程和教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改进高校教学过程的重要启示,需要予以适当推广。
五是要进一步在高等学校营造整体性的重视人才培养的氛围,尊重和呵护教学学术,强化高校教学社区建设,切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组织开展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校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是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的。高等学校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投入,把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同样视作学术范畴,给予同样的肯定和激励,甚至应该更加强调教学活动,给予教学创新更大的激励。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基础毫无疑问应该是“教师”,是服务于培养员工的。如果相关制度设计诱使教师淡化、偏离这一身份认同,就会弱化教学社区、弱化教学投入、简化教学过程,从而弱化人才培养,最终使高校偏离自己的核心使命。
(本文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4期文章: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力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标题为后加。)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A3NTU4MA==&mid=2651990159&idx=1&sn=6ab7c3510b317c8f90fde92dc1dc4d4b&scene=1&srcid=0503EPLV6C616RZXSP6H4myH#rd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