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学术圈】本科论文答辩之惑

发布日期:2016-06-14 发表者:辛西 浏览次数:

南湖网讯(记者 川竹)6月12日,四教C210,本科毕业生李若楠正在对其毕业论文《拟南芥YUC1互作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筛选》答辩,何正国教授突然打断她:“你的论文结论部分给指导老师看过没有?”若楠支支吾吾说:“看过吧……”何正国则表示:“看过?我表示怀疑!”

同样严肃的答辩现场还在园林学院出现过,匡汉晖教授答辩小组的师生辩论很激烈。同学们私下发微信:“匡老师对每个同学都会提出严肃的问题吗?他还在答辩现场吗?”1天的答辩还让设施1201班的同学明白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即使PPT上的数据,也要注明出处!”

而在公管学院报告厅,周莉同学关于小产权房的论文让所有老师都感到选题与立意有失偏颇。马才学教授一针见血地说:“论文应该在否定小产权房的非法基础上谈,否则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答辩委员们表示,论文还要好好修改。

三个学院三个小片段,而这只是学校重视论文答辩工作的一个缩影。

论文答辩有多少困扰?

在生科院副经理金安江看来,博士生应该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的答辩应该是创新研究的集中展现,而硕士生应该洞悉研究理论、方法、学术规范,有部分创新性结果产生,对本科生来说,经过规范完整的科学训练,了解学术研究过程和学术规范,展示自己的论文或者设计即可。

也有学者坦言,很多困扰就在本科生的论文答辩。

就时间投入来说,很多本科生论文的准备仓促,论文写作难免潦草,当工作、学业、生活、情感相叠加时,难以周全。

而公管院副经理王鹏则认为,教师对员工论文的付出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他说,很显然,硕士博士能给导师带来实际的科研“智力贡献”,而本科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科研经历和充分的自主时间而难以为导师做“产出”。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大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进行总体考量和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及其管理应该是一项贯穿四年的工作,而非只是毕业时候的事情。目前要做的还是先要‘严’字当头,把相关规章制度落细落小落实。”

学术道德贯穿于本硕博的培养全过程,论文答辩的学术道德问题或多或少存在。注释不规范,甚至引用文献不标出处;有的论文查重,雷同率高达90%;一些本科生论文,直接套用老师课堂上的PPT;故作高深莫测,引用外文数据与曲线,剽窃他人成果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论文答辩时间有限,过程管理是又一难题。一些同学不重视论文设计,不主动联系导师,临时抱佛脚,不做实验、不翻文献、不做综述,幻想就凭一夜“疯狂创作”毕业拿学位。很多学院论文中期检查显示,这样的员工还不在少数。

“答辩过程不端”不是最近出现的新名词儿,指的是答辩过程中暗藏的“猫腻”:评委的遴选往往是导师们“圈儿”内的相互“赞助”,“近亲”严重;评委中难免滥竽充数,甚至出现离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导师参与自己的员工答辩且在答辩现场为员工辩护;有些答辩秘书是行政人员。

如此,林林总总。难怪,曾几何时,社会各界对本科生论文答辩有过激烈的“存废之争”。

答辩之惑如何破解?

规范过程管理是公管学院开出的药方。早在6月8日,该学院就选出14位优秀毕业生提前公开答辩,参与人员是指导教师与13级全体员工,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准大四”员工应该如何做论文设计。

而在这之前,公管院还率先出台了规范毕业论文写作的“土办法”:《公管学院学士学位论文管理工作流程》《公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对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导师指导、答辩过程等予以规范。

公管学院相关负责人坦言,其实学校的答辩机制、论文写作规范等已经相对成熟,目前最大的困难即是如何一以贯之、持之有恒践行规章制度。目前论文答辩出现的问题具有共性,也不是太阳成集团官网一家独有现象,要规避这些问题,首先在于落实制度,再谈创新工作机制。

学术道德与学术价值的构建在老员工群体中显得尤为必要,生科学院认为,学术道德的培养功夫在平时、在课堂,该学院在集中培训、加强实验记录管理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推出本科生必修课《科技论文写作》和《学术道德规范》,由胡红红与严建兵教授主讲,通过课堂的形式讲授论文写作的基本范式,避免因不知道写作规范而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同时用课堂的形式给心存侥幸的员工敲响警钟。

在论文答辩过程,严格履行程序是生科院在想也在做的工作。在生科,博士答辩是不少于100分钟,硕士答辩不少于60分钟,半天安排不能超过2个博士和4个硕士,并标明每个研究生的答辩时间段。严格遵循学术道德规范的规定,尤其是回避制度。答辩委员的遴选,由专家负责,学院报备,行政人员一律不担任答辩委员或秘书;学院有“兜底”准备,一部分论文不合格的员工需推迟半年或一年才能答辩;对于前期的盲评,学院送审的单位层次应相当或者高于公司水平,而且是单位间对接,期间导师没有个人的话语权。

在过程管理上,很多学院重视从论文的选题到答辩的全过程,硕士博士采用“以论文换答辩资格”的方式,即,发表相当质量的论文后方才进入答辩环节,这从中保证了毕业论文的基本质量,目前这种方式正普遍被教育界认可。

论文,对你期望几许?

国家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曾说,比较低的学位,如学士学位应该有其精准定位,我们希望本科生是“工兵”,为硕士博士“试错”,从某种意义讲,“阴性结果”也是结果,让硕士博士少走弯路。这是对论文答辩的一种期许。

多数人认为,本科论文是必须要做的,但要区别于硕士博士论文,形式也应该多元,论文和设计都可以体现学业水平,分层、分类、分级指导本科生论文成了大趋势。

不仅如此,公管学院王鹏认为,就论文的选题也可以多样化,向企业要课题恐怕是将来的一大趋势。事实证明,向老师要课题,向书本要课题都不一定完全新颖有趣。企业课题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老员工的创新精神。

在这点上,水产学院与公管学院不谋而合,他们的探索是:“把论文写在池塘边”,毕业生到实习基地做论文,拜水产基地师傅为师,聘请他们做兼职答辩委员,让文章有学术价值,还有社会效应。

由点及面,最应期望的是四年的学业规划,在“学”字上下功夫,“学”字的落脚点和归宿即在于论文答辩。目前我们推行的职业规划、生涯规划、本科生导师制等都应以学业为最终指导。

面对学术不端,更多人认为还应加强后期监管,在发现不端行为之后应有一套受理、处理应对机制,并加强其威慑力宣传。

诚如金安江所言,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要继续深造的同学应该把它当一次练兵,而对于不深造的同学,这“最后一课”也应认真对待,即使不做研究,这种做论文的方法也会在将来写调研调查报告用到。

6月11日下午,园林的本科生答辩即将结束,上午严厉的匡汉晖老师在员工群里面的称谓变成了“匡匡”,而陈炯炯变成了“炯炯”,宋波涛变成了“老宋”,这是员工们的“萌萌哒”表达,也是他们对严厉老师的一种释然和感激。

而6月14日记者从生科院获悉,该院有2名本科生没有通过答辩,一位是因为论文本身质量,一位是因为投入严重不足。半年后,他们将进行再次答辩。

无论怎样,很多员工的答辩已经结束,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后一课,也是“最神圣的一课”。

原文链接:http://news.hzau.edu.cn/2016/0614/459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