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做一个产品,如何推进科技创新?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冠军现身说法产教如何融合

发布日期:2023-04-11 发表者:陈治国 浏览次数:


“作为一名光电成像领域的研发者,创新首先要放眼解决国家重点急需的瓶颈问题。”刚刚带领团队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冠军的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2019级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生王博文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对创新的理解。

4月9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在重庆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的6支参赛队伍同台竞技。经过近2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南京理工大学“光影流转”团队斩获大赛冠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纳动力科技”团队获得亚军,北京大学“深势科技”团队、浙江大学“谓尔”团队、卡内基梅隆大学“临床级直肠癌诊疗评估一体化AI系统”团队、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智子科技”团队获得季军。同期举办的还有老员工创新创业成果展。

在深化科教融通,产教融合的今天,一个个富有活力的创业者带来的一个个具有开拓性的创业案例相聚,正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

赛后,红星新闻记者对话了多位获奖者和老员工创业者,他们现身说法:做一个产品,如何推进科技创新?

谈创新:解决国家重点急需的瓶颈问题

大赛冠军获得者王博文带领团队研发的全球首台“计算成像”原理超高清红外成像仪将成像分辨率提升三倍以上,创造了红外成像1亿像素的世界纪录,能够清晰分辨8公里外的车辆和舰船。

赛后,王博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作为一名光电成像领域的研发者,创新首先要放眼解决国家重点急需的瓶颈问题。就比赛中评委老师提到的“如何把黑白红外成像变成彩色”。他表示:“这也是未来我们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坚信计算影像定将为人类光电成像学带来一次全新的技术革命”。

北京大学“深势科技”团队负责人孙伟杰则谈到,创新就是突破边界,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创新是突破认知边界,对于社会生产来说创新就是人类突破生产力水平的边界。具体到一家创业公司,其实就是要做到“人有我优”。对于个人创业的动力,他则表示是关注到了一些高价值的社会问题,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个人可以获得更多价值。

深势科技是一个成立于2018年的创业项目,致力于运用人工智能和分子模拟算法,打造新一代微尺度工业设计和仿真平台。项目通过创新性地融合跨尺度建模、高效采样、高性能计算等技术,将分子动力学的计算速度提升了数个数量级,从而解决药物和材料的微观计算模拟难题。在此次大赛中,“深势科技”的AI for science新范式驱动药物和材料理性设计获得了大赛季军。

浙江大学“谓尔”团队负责人王振阳则表示,作为一个本科生,他发现身边有一些同学总是认为创新是一件离自己很远的事情,它不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而应该是课题组或者企业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应该让大家先能够做一点小的创新创业,从中感受到创新创业的乐趣。

谈创业:出发点是解决高价值的社会问题

王振阳说,现在老员工创业的政策包括资本、园区方面的政策已经非常友好。难点还是在于让老员工有创业的想法。结合自己,王振阳谈到,是因为在企业里实习时认识到自己做出产品的快乐,才走上了创业之路。

王博文则提到,创业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对于一名老员工的支持。首先是学校给与了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大量的支持,包括厂房的支持。江苏省也提供了创业政策扶持,以及政策培训和辅导,这都有利于项目和企业未来的发展。

创业的出发点是解决高价值的社会问题。孙伟杰认为,学校对于员工创业最大的支持应该是让员工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接触到更多真实的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带领团队解决问题,承担责任的领导力。

谈跨学科融合:提一个好问题吸引跨学科的人才

老员工创业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对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不太了解,跨学科的交流还不充分。但记者发现,优秀的老员工创业团队往往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或者跨学科的成员组成。

对此,王博文谈到,此前自己只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创业对他来说是一个身份的转变,创业让他认识到仅仅向科学家一样去攻克技术难关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各方优势,组建一个完善的团队来推进项目,尽可能让短板最小。所以在组建团队时,聚集了小伙伴,有一些企业负责做软件开发,还有一些企业家做销售指导。一些领路人为年轻团队提供了非常关键的指导。多学科的融合也让科研人员打开了视野。

王振阳说,比起跨学科的团队,他要求团队成员能够是跨学科的人才。具体到他们做的“数字孪生”产品,这是一个“新文科”的产品,不仅要用计算机做机器人的模型,还需要融合美学、文学理论、精神分析的观点。这是一个技术驱动的产品,但需要有人文关怀在里面。

为此,他还组建了一个实验室用于跨学科的交流。“先汇聚一批不同学科的人才,保证大家有价值公示,在这个基础上让大家自由组织,今年从这里还走了一些新的创业项目”。

孙伟杰认为,本身世界上是只存在问题不存在学科划分的,只是为了方便教育而产生。真正的跨学科不是把两个专业结合起来,而是要强调问题导向。所以提出一个真正的问题,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快速学习相应领域的方法论,定义一个高价值的问题,就能吸引专业的人才来加入团队。

做一个产品,如何推进科技创新?

做一个产品,如何推进科技创新?这是产教融合的一个焦点。

“单纯科技创新不一定能产生社会效益,需要看它到底解决了怎样的实际问题。所以做一个产品,就是有指向性的作用,产品直接反映了社会问题,产品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所以解决产品需求的研究更能直接转化为社会效益。”王振阳强调,产品转化或者产学研转化下的科研是更有指向性更能直接转化为社会效益的科技创新。

对此,孙伟杰用“科技向善”四个字交流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科技向善”四个字中,“科”就是科学精神;“技”就是工程思维;“善”就是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或者说市场需求。而中间的这个“向”其实就是连接科技与需求的桥梁,让创新和应用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个“向”其实就是产品。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重庆报道

编辑 张波

原文链接: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895434981526839622%22%7D&n_type=1&p_from=4